阅读推广
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· 阅读推广 · 正文
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共读|《史通》
日期:2024-06-20 信息来源: 点击数:

激活经典

熔古铸今

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

是坚定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

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

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

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



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

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涵养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




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

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,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。”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,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读书月系列活动期间,图书馆设立“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共读”专栏,通过扫描每期公众号文末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阅读到该期荐书,让大家一起提升对传统典籍的理解,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、汲取能量

《百部经典》采取导读、原典、注释、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,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;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,启发读者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,借以育人、资政,更好地为今人所取、为今人所用;力求深入浅出、明白晓畅地介绍古代经典,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,融入课堂教育,走进人们心中,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。




《史通》



《史通》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,作者是唐朝刘知几。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,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,花了九年时间。全书共20卷,包括内篇39篇、外篇13篇。其中,内篇的《体统》《纸缪》《弛张》三篇今已失传,今本为49篇。《史通》是针对唐以前的写史所采用的主要体例——编年体和纪传体进行了总结,将采用这两种体例编写的史书称为“正史”,并对这两种体例的编写特点和得失进行评论。书中认为必须沿袭这两种体例,而以后写史的主要体例则是断代体。《史通》既论述了有关史书的体裁体例、史料采集、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,也论述了史官制度、史籍源流以及杂评史家得失。
《史通》在中国史学界有着较高的地位,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对后世史书的编写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,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

创作背景



刘知几自幼便喜欢诗赋,有很好的文笔。大约十一岁时,父亲便给他讲授《尚书》,希望他能精通此部经典,成为名家。但《尚书》的内容多为春秋以前史官记录的政府文件以及政治论文,语言深涩,枯燥难懂。刘知几对此毫无兴趣,虽然父亲严格督教,仍没有什么长进。然而,当父亲给兄长们讲授《左传》时,刘知几却很感兴趣,因而常常放下《尚书》去偷听;他被《左传》中精彩的历史故事和父亲的生动讲述所深深吸引,暗自记下来许多内容。在父亲讲解后,刘知几常常将自己记下的精彩情节描述给兄长们听,这件事引起了父亲的注意。父亲知道这个儿子志不在《尚书》,便转而为他讲授《左传》。刘知几进步飞快,仅仅一年时间,讲解记诵就全部完成了。少年时,刘知几便开始广泛接触历史典籍,增长了知识,拓宽了视野,激发了求知欲,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史学的兴趣,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批判精神。高宗永隆元年(680),二十岁的刘知几中了进士,出任获嘉县(今属河南)主簿,负责掌管文书档案。刘知几做此官,不求升迁,公务之余,一心研究史学。他常往来于长安、洛阳之间,借阅公私藏书,尽情阅览;官位虽未提升,但学术成就却越来越大。武后圣历二年(699),三十九岁的刘知几被调到京城长安,任定王府仓曹,参与编纂《三教珠英》,这是一部大型的诗歌选集。后出任著作佐郎,正式成为史官,掌修史之事。然而,当时史馆的大权掌握在依靠武则天且不学无术的武三思手中,且内部互相排挤,刘知几提出的编修史书的正确意见和建议都不被采纳,在种种碰壁和左右为难后,他只得“退而私撰《史通》,以见其志”。这里的“志”有两层含义,一层是借厘定群史、商榷史篇,独创一家之学;另一层是追求史家的“实录”精神,不受权贵的左右。终于,在景龙四年(710),50岁的刘知几撰成《史通》。


内页书影



刘知几 撰 史通二十卷

《史通》序


扫码在线阅读




图片|中国图书馆学会

排版|石岩炘

审核|毛小燕





上一条: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共读|《荀子》
下一条:在线阅读2414期
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启源二路199号  邮编:710021  版权 陕西警察学院      邮箱:469463851@qq.com  陕ICP备18009716号-1